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6
现代文阅读,完成小题

①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③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选自刘易斯·托马斯《作为生物的社会》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将医学家们聚集而来举行年会的行为比作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小题2】“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中的“这种话“指代什么?
【小题3】第②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一种观点?
【小题4】第③段为什么说“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
15-16高二下·安徽芜湖·期中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科普-社会科学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侯发山

2006年11月21日。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

努库阿洛法机场候机大厅挤满了各种肤色的人,从他们叽里咕噜的声音中,可以分辨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美国人,有中国人,有朝鲜人,有菲律宾人……至少有一二十个国家。有的默默流泪,有的嚎啕大哭,有的瑟瑟发抖,他们的脸上一律挂着惊恐、不安。时不时从外面传来炮弹爆炸的声音,更加剧了他们的无助和绝望。

因宪政改革分歧引发骚乱,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的政府机关和商业场所遭到上千名暴徒的冲击,市中心大部分建筑被毁,店铺被烧、抢……许多国外侨胞逃命似的跑到了努库阿洛法机场,希望能乘坐飞机离开这个鬼地方。然而,机场瘫痪,所有航班都处于停飞待命状态,而急着回程的各国侨民却一波波蜂拥而至。

就在大家悲观失望的时候,忽然,一阵由远及近的飞机轰鸣声传来。循声望去,隔着窗户,他们看到一架大型飞机徐徐降落,飞机机身前面绣有鲜艳的五星红旗,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字样——中国的飞机!在场的中国人都叫起来,跳起来,同时,脸上也都稀里哗啦淌满了泪水。

这时候,中国驻汤加大使馆人员也气喘吁吁地赶来了,安抚、组织同胞们返回祖国。

因为匆忙,不少人的身份护照之类的东西都丢失了,无法辨认这些人的身份,大使馆工作人员大钟灵机一动,大声叫道:“不要拥挤,一个一个来,会唱国歌的上飞机。”

大钟这么一嚷嚷,有十多个侨胞悄悄从人群中溜走了。可以看出,他们虽是黄皮肤,也会说几句中国话,却是亚洲其他国家的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个唱国歌的人一张口,就哽咽着唱不下去了。

一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在努库阿洛法机场上空。

听着熟悉的旋律,日本人山本一郎眼珠一转,走过去跟在了队伍的最后面,他要搭乘中国的飞机离开!轮到山本一郎了,他一点也不惊慌,甚至还对大钟说了声“您好”,然后张嘴唱开了:“……起来!起来!

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山本一郎顺利登上了飞机。透过飞机的眩窗,看到未上飞机的人绝望得嗷嗷哭叫,似乎要崩溃了,山本一郎心里五味杂陈,感慨万千。接过乘务员分配给他的水、食物和水果,狼吞虎咽后,开始闭目养神。说到中国国歌,他要感谢他的父亲。二战时期日本战败后,他的父亲留在了中国,准确地说,应该算是弃婴。在中国生活的那段日子里,听到当地老百姓经常哼唱《义勇军进行曲》,父亲无意中学会了。后来辗转回国,结婚生子。山本一郎幼年时跟其他孩子一样,免不了哭闹,为了哄他,父亲便随口哼唱《义勇军进行曲》。听着这首激扬的歌曲,山本一郎就渐渐安静下来。山本一郎长大后,学会了日本国歌《君之代》,他才知道父亲为什么不给他哼唱日本的国歌,因为《君之代》并不是用来赞美天皇的赞歌,而是一首哀悼逝世天皇的挽歌,也就是哀乐。歌中大都是与“死”相关的词语,如“墓石”“苔藓”等,再怎么反复高声吟诵也感受不到喜庆、欢快的味道,很是沉闷和压抑……后来,从亚运会和奥运会的领奖台上,山本一郎,还有父亲才,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成了中国的国歌,直到如今!

中国这架接送华侨的飞机飞越9个国家和地区,航程一万多公里,飞行10小时30分钟,终于于2006年11月23日降落到厦门机场。

下了飞机,山本一郎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也跟着落下了。他虔诚地跪在地上,用日语念叨了一句:中国に感谢します(感谢中国)。他明白,到了中国,就离家不远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场面描写,“挤满”让读者直观感受机场候机大厅的人员之多,“默默流泪”“嚎啕大哭”“瑟瑟发抖”写出了人们的恐惧与不安。
B.小说第四段交代宪政改革分歧引发骚乱是各国侨民到机场的原因,“机场瘫痪,所有航班都处于停飞待命状态”为中国飞机及时出现蓄势。
C.小说善于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眼珠一转”是山本一郎面对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以唱国歌来辨认乘客身份时的心理活动的外化表现。
D.小说对比了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B本国歌《君之代》,因《君之代》是哀悼逝世天皇的哀乐,山本一郎的父亲讨厌日本国歌。
【小题2】小说中画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这篇小说就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历史云雾的深处

武歆

来到天津的外地人,总要去“五大道”走走看看。尽管当年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早已随风枫逝,但幸好还有这些建筑留存了下来,以供后人追忆历史云雾背后的人和事。

我喜欢在午后,一个人在这些街道上慢慢地走。看偶尔飘飞起来的树叶,看惆怅忧郁的建筑,也“看”建筑背后已走远的人。“曹锟旧居”就是在那个秋季的午后,在没有任何精神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闯进我忆旧的思绪中的。

我站在曹锟旧居前,看那狭长的木质窗户,上面布满了灰尘。

我最早知道“曹锟”这个名字,是在30多年前中学时代的课本里。一个“贿选总统”的烙印,重重地盖在他名字上面。盖得那样结实,没有一丝缝隙。是的,“贿选总统”的臭名始终伴随着曹锟。

1924年“北京政变”,曹锟被冯玉祥囚于北京延庆楼,而后馮玉祥退出北京,曹锟被迫下野。但是,下野后的曹锟来到天津,还是照旧与“贿选总统”的名声相联,并且又因为沸沸扬扬的家务事,名声更是难堪——曹锟的三夫人和四夫人,因争宠、争财大打出手,双方雇用了许多流氓打架斗殴,后来又变成巡捕持枪对峙,闹得英租界硝烟弥漫。一段时间里,大报小报都是曹锟家里械斗的消息,前“大总统”出了大丑,“贿选”这个印章也就更加紧密相随,无法让人忘记了。

民国时期的五大“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在天津的“五大道”租界地,都有他们或大或小的公寓。在民间,假如以“坏名声”为标杆,给这五位“大人物”排列顺序,显然曹锟的排列会“荣幸”靠前。老百姓痛恨腐败,就像是厌恶下水道里面的脏物一样,而曹锟的“贿选”,显然属于腐败范畴,所以把曹锟排在坏名声的前列,一点也不足为奇。

同样当过“大总统”而后下野的徐世昌,就比曹锟的名声好。两个人早年的公寓都在天津五大道的英租界,而且相距不到五分钟的距离,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却相差极大——曹锟是“贿选总统”称号,而徐世昌则是“文治总统”称号。

徐世昌下野后,吟诗作画搞收藏,还组织了一个“晚晴诗社”,编书出书,单凭一本雕版的《清儒学案》,就得到了许多后来学者的肯定。而曹锟下野后,因为“后院起火”,闹得世人看尽了他的笑话。

不过,在曹锟的晚年,人生将要终结之时,他张扬了一次自己的气势。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之后,日本政府急于在各“沦陷区”成立所谓的“治安维持会”,与此同时,也想成立一个亲日的“中国政府”,这样就必须有一个显赫的人物“出山”,才能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抗衡。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他们想到了天津租界地里那些下野的大人物,经过仔细梳理,曹锟成了日本侵略者选中的人。

于是,南海路出现了许多高级轿车;曹锟的宅邸前出现了许多日伪大人物……但是曹锟面对他们许下的高官厚禄,始终不为所动。日本人不死心,早上来,下午来,晚上来,成群结队。曹锟或是不开大门,或是大声斥责这些人,表示不当汉奸的决心。这让当时许多日本人和中国人都没有想到。

晚年的曹锟保住了自己的名声。

1938年,曹锟病死在公寓里。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曹锟为陆军一级上将。76岁的曹锟终于在历史的某个节点上,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据说他的死与日本人有关,可能死于谋杀,这已经成为一桩历史的疑案。但无论怎样,曹锟拒做汉奸的行为,为他自己的历史辞典,增添了明亮的一笔。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先介绍曹锟“贿选总统”的狼藉名声和人生困境,后写他坚守民族大义,保住晚节,先抑后扬,行文跌宕曲折。
B.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夹叙夹议是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之一,有利于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介绍历史人物的同时,适时对人物给予评价。
C.标题“在历史云雾深处”意蕴深刻,“云雾”意味着不容易看明白,“深处”意味着一些史料实情藏得很深,需要深入发掘,才能大白于世人。
D.开头以天津“五大道”遗留下来一些建筑作为引子,作者追寻“曹锟旧居”,然后由这些建筑睹物思人,引出对曹锟一生的回忆、评价和怀念。
【小题2】文章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曹锟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又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者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唐朝诗人李贺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论文字下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的“走样”,指的是文字所要传达的情意和当时当地的外局不完全符合的情形。
B.不合文法的字词常常引起他人的误会,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C.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会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从而束缚人们对情意的表达。
D.声音、表情、动作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只是前者比较间接,后二者更直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采用文字的原因。
B.第二段将文字和语言作比较,证明了使用文字时讲究文法和艺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C.文章阐述乡土社会对待语言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的现实合理性。
D.第五段用李长吉呕心沥血苦吟的典故,为语言束缚人们传情达意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利用文字进行写作时,不管怎样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地传情达意
B.只要传真技术还无法让人超越时空利用表情辅助语言来传情达意,文字就还会被人们使用
C.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所以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D.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心有灵屋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